编者按:为深化校际教育交流与合作,探索高效课堂模式,推动教师专业成长,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路径,3月28日下午,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“上外三亚附中”)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(以下简称“华迈实验中学”)和文昌中学,在上外三亚附中共同举办了高一学年组“同课异构”教研活动,涵盖英语、物理和化学三个学科。
活动具体信息表
本次教研活动以“深化校际交流与合作 协同共筑育人新生态”为主题,聚合了三所学校的骨干教师,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深化育人规律探索。三校通过典型课例研讨、教学改革案例分享,构建起“共研共享共生”的学术交流平台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“个体经验”向“集体智慧”转型。同时,为创新教学研修范式,活动采用了“专家引领 + 实践研修”双轨模式,开设前沿教育论坛,开展“同课异构”课堂比武,组织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工作坊,推动教师实现从“知识传授”到“素养培育”的教学行为转型,构建了“以学为中心”的新型课堂样态。
英语学科以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Music为课题,三位老师呈现了风格各异的课堂。文昌中学徐欣帆老师通过提问导入,读中分段梳理,小组讨论虚拟合唱团价值;上外三亚附中陈子娴老师用我校特色活动国文节图片导入,组织辩论提升批判性思维;华迈实验中学薛燕老师以自身合唱图片导入,采用KWL自主学习模式,让学生主动探究。课后点评环节,老师们充分肯定了三位授课老师,并由三亚市教培院英语教研员周灿文总结,强调三节课体现思辨、人文、科技特点,且符合新课标将语言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过程的方向。
物理教师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八章第一节《功和功率》为课题开展教学。晁老师课堂设计连贯,引导学生建立物理观念,拓展思维,将物理育人贯穿课堂;万老师通过手拉绳子分组实验让学生理解正负功;周老师亲和力强,用生活实例讲解,把握思维梯度。专家点评认为三位老师结合初中知识启发新知识,突出重难点,并建议用数学知识解释功是标量问题。
在“新课程、新课标、新教材”背景下,此次“同课异构”活动是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,为跨区域教研协作提供新思路。三所学校互学互鉴,描绘出“和而不同,美美与共”的教学新图景。未来,让我们期待更多跨区域教研活动,让教育智慧交流生长,核心素养在创新中扎根。
撰文:常新波 彭萧洁 高丹阳 宗明明 朱伟华
摄影:彭萧洁 高丹阳 刘洋 苏靖雯
编辑:赖正兴
初审:倪海山
编审:苏靖雯
审校:黄旭